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亚洲|世界杯 主题曲|创意工作室世界杯创新孵化站|ideawork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在2015年初,读高二的段刘愚选择了开出100万培养费的山东鲁能,创下国内少年球员身价纪录,并于同年前往巴西国际体育俱乐部接受长期培养,因此他又被称为“百万宝贝”。
“老段”则是因为段刘愚虽然年纪小,但场上成熟稳健,没有同龄人的急躁,因此很多队友都这么叫他,久而久之,连教练也都喊他“老段”。当年的国少队执行主教练张海涛评价过自己的爱徒:段刘愚是全队(国少)心理素质最过硬的。
当职业球员没耽误上大学
因为400度近视,场下的段刘愚经常会戴上一副眼镜。他曾分析,可能是过去文化课的积累锻炼了思维能力,帮助自己在球场上及时作出判断。而他的父亲则直言,当年让段刘愚练球,目的只是想让孩子有个特长方便考大学。
如今半路出家的段刘愚成为中超球员,某种程度上也算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去年,他通过体育单招考试,成功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
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在文化考试上会适当降低难度,但大多数运动员上大学会选择在职业生涯晚期或退役后。而段刘愚当时还是预备队球员,像他这个年纪的球员,通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端上一线队饭碗,站稳脚跟。
无论如何,段刘愚已经是一名职业球员,踢球成了他的本职工作。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在中超赛场更多证明自己之外,段刘愚的另一个任务,也许是争取入选希丁克挂帅的国奥,帮助中国队冲击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毕竟在很多人看来,段刘愚其实早具备了入选国奥的实力。
中国足球需要“学霸”球员
目前,仍有不少家长认为足球和学习不可兼得,但段刘愚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学习和足球并不冲突。
段利奎告诉记者,段刘愚在进入国少队之前,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踢球,所以没有太大冲突。进入国少队之后,会落下一些课程,这时候,都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慢慢把课程补起来。
中国足球正缺这类有文化、能自主学习的“学霸”。中国足球目前的体制简单来说是把专业和业余隔离开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参与正规的体育训练,而他们也失去了和其他人一样的受教育机会。
从霍顿到布拉泽维奇、曼萨诺、冈田武史……众多来国内执教过的各国洋教头,都曾不厌其烦阐述过一个相同的观点:中国球员身体棒棒的,技术练练也能过得去,最大的缺点在于战术素养太差。
造成战术能力差的原因,一是球员过去接触先进战术少,另一个关键,则在于他们从小缺乏正规教育,学习和理解能力弱。如何跑动,利用场上空间,怎样佯动,牵制对手制造空间,没有几何知识和想象力,是理解不了的。
好在随着校园足球发展深入,若能不断扩大足球人口基数,不断提供懂学习的球员进入职业足球,中国足球最大的短板,将有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补上。
比起“球王式”的归化球员,“学霸式”国产球员更值得期待。因为外敷的前者,或者能为中国足球“止血”,而内服的后者才能治本,真正为中国球迷“止渴”。
内容来源:武汉晚报、长江日报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