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亚洲|世界杯 主题曲|创意工作室世界杯创新孵化站|ideaworkro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这两天老有人问我:这届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怎么啦?网上有些热帖的标题很刺激,《记者的提问完全配不上这届奥运冠军》《记者在用愚蠢衬托运动员的优秀》《奥运会采访区挤满了孔乙己》……有人甚至这样开玩笑:体育界的主要矛盾是运动员接受采访能力的突飞猛进和媒体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得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我的回答是“没问题啊”,比如我们扬子晚报特派记者张晨瑆就很棒,稿子写得好,视频拍得好,前后方配合也好。比如潘展乐、郑钦文还有无数中国运动员的金句,从提问到回答,都是高分。何冰娇在羽毛球女单的颁奖仪式上拿着西班牙队徽,这个充满体育精神的故事,不也是我们的记者挖出来才感动了世界吗?
不得不承认,有些同行交出的作品比较扎眼。比如问潘展乐像什么动物?如何身材管理?问全红婵飞得累不累,知不知道“拿捏”英语怎么说?潘展乐全红婵也不惯着你,直接开怼……
演员有一个说法,“三天不练功,自己知道;十天不练功,观众知道。”这些提问一开口,运动员就知道了,观众也知道了,知道你缺乏对体育的热爱、缺乏扎实的准备、缺乏敬畏之心。有一句评价比较刻薄,“思想极度的贫瘠与懒惰,还带着肤浅去采访创造历史的人,太尴尬了!”
奥运会对于任何记者而言是职业生涯的大考,不充分准备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在我的记者生涯中,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前提,有些特殊场合确实准备不充分,就多听少说。没有好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准备,还不如把宝贵的公共资源,交给准备更充分的记者。
必须要强调的是,在巴黎采访奥运会的一两千名中国记者,非常敬业的、能力出众的是主流,也有一些非常好的作品,比如《那个最早被淘汰的中国选手》,我和一些同事是这样评价的:“这个稿子要是我写的就好了”。我觉得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中国记者去美国游泳运动员的发布会上提问,“在中国,观众把你们称为服用禁药的‘紫薯精’,请问你们如何评价?”
现在自媒体拿着两三个搞笑的采访片段“带节奏”,把矛头对准采访奥运会的记者群体,真的很不公平,我们能说啥?争取拿出更好的新闻产品。
用娱乐圈的心态和操作手法,“带节奏”倒是不难,相比深挖运动员的艰辛不易、深挖体育竞技的精神,让俊男靓女们搞个CP,引导运动员说段鸡汤,确实更容易火,更容易有流量。
但如果想用正确的三观和强大的新闻业务能力去“带节奏”,那就不容易了。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强,才能利用好采访机会,才能搞好议题设置,才能深挖奖牌背后的体育精神,充分展现体育的魅力。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带节奏”。正路难走仍需走,难,但值得努力。奥运会快结束了,跟新闻界同行们共勉一下——要努力让我们的工作配得上奥运会的伟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评论员 孙庆